第一财经日报:投资理财需要通俗教育

  社论:投资理财需要通俗教育

  社论

  近年来,随着民众收入与财富增长,理财需求随之增强,但接连发生的非法集资等投资类案件,说明民众金融知识、投资风险意识欠缺仍是普遍现象。

  针对当前严峻的非法集资形势,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6月14日在“2018陆家嘴(16.780, -0.24, -1.41%)论坛”再次提醒,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并告诫一旦发现承诺高回报的理财产品和投资公司,就要相互提醒、积极举报,让各种金融诈骗和不断变异的庞氏骗局无所遁形。

  郭树清发出类似的提醒并非首次,今年两会期间他曾明确提示,保本理财不可能高收益,现在非法集资、金融欺诈很多,听到保本高收益就要举报。今年5月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也发出同样的警示,称天上掉馅饼的事不会发生,如果看到既保本又有两位数收益的投资机会,一定要小心,同时提出在金融开放的过程中,要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投资者的教育和保护。

  现状很残酷,这几年居民理财意识和需求高涨的同时,正是非法集资案件高发期。银保监会统计显示,2017年全国新发涉嫌非法集资案件5052起,涉案金额1795.5亿元,这还是同比分别下降2.8%、28.5%的数字。呈现新增的案件总量仍在高位运行、参与集资人数持续上升、大案要案高发等特征。更令人痛惜的是,老人、农民群体被“骗子们”重点盯上,有的非法集资案件中超过半数的是老年人,不少群众把“养老钱”、“救命钱”投入集资,几乎血本无归。

  也就是说,中国大部分的投资者还是不合格、不成熟的,金融产品有着独特的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特征,没有经过金融普及教育的投资者,对金融产品的风险很难有正确和全面的认知,势必被一些高收益所诱导,让自己的投资毫无遮拦地暴露在风险中。

  而且,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比较特殊,老龄化进程很可能还将持续数十年。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中国老年人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且随着年龄增长,认知、分析和判断能力都可能会下降,这些因素让老年人成为近年金融诈骗的主要对象。

  面对现实,随着金融投资日益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但在目前的教育中,对投资理财的教育是十分薄弱,且现行的投资者教育往往比较枯燥,受众也主要是有一定知识层次的。因此,针对目前中国投资者结构的现象,有必要把枯燥的金融知识简单化,用通俗的语言、浅显的道理、生动的方式传递给民众。

  从这个意义而言,通俗的投资者教育应在最广的范围内深入浅出地强调最基本的经济和金融原理,比如“未雨绸缪”、“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股市不是赌场”、“没有免费午餐”等,甚至像易纲和郭树清一样,直言收益超过10%的投资机会就要警惕。通过诸如此类的金融普及教育,提升全社会公民的风险意识和理财水平,最大限度降低民众由于认知不足而遭受重创的可能性。

  而且,金融投资教育其实是一种素质教育,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传道授业解惑,更是金融意识潜移默化的深入。因此,投资者教育要从小处、细微处甚至从娃娃抓起,适时普及金融知识,提高金融素质。发达国家就十分重视投资理财教育,甚至渗透到了儿童与钱财发生关系的一切环节之中。

  一言以蔽之,面对当前理财需求提升和非法集资频发乱象,亟须用通俗的方式,让最广泛的民众深刻认识高收益必然高风险这样浅显而亘古不变的道理。

责任编辑:李锋